5月25日下午,联合国前副秘书长、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研究员法布里齐奥·霍克希尔德-德拉蒙德(Fabrizio Hochschild-Drummond)应邀请来校交流,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、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理事长张宁一同来访。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魏一鸣会见来宾一行,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史建伟,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彭姝,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管帅华,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常务副院长、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浩陪同会见。
会谈中,副校长魏一鸣向霍克希尔德做客学校“百家大讲堂 SGG Talk”表示感谢和欢迎,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快速发展所取得的部分成绩,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全球治理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进展,并为其颁发“百家大讲堂”纪念证书。魏一鸣指出,学校将持续拓展国际交流平台,为青年深度参与全球事务提供有力支撑。
会见后,学校举办了“联合国、青年和治理”对话,对话由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常务院长、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浩主持,学生与霍克希尔德围绕联合国的历史成绩、未来改革和挑战,全球安全治理发展态势和全球南方的机遇,青年人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机遇,科技全球治理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等进行了坦诚深入交流。校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史建伟,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邓岩,教务部副部长赵昊,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曹鹏,学生服务中心主任徐贵宝,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管帅华,副主任刘远成,留学生中心副主任刘伟光,校团委志愿工作部部长赵静,学生工作部干部王雪,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颜志军,管理学院副院长关宏,国际组织创新学院院长助理张弛,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陈楷元等出席活动,来自管理、法学、信息、自动化和宇航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中外学生一同参加交流。
霍克希尔德解答了学生在联合国改革、全球安全治理、青年参与、人工智能治理和国际组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。霍克希尔德表示,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调整,联合国在多元诉求背景下,需提升协调效能和机制适应性。他强调,全球南方国家和青年群体的广泛参与,将为构建更加包容、高效治理结构提供支撑。
霍克希尔德鼓励青年将自身发展同全球议题结合,在多边实践中提升国际胜任力。谈及安全治理,他提到,联合国应加强和区域组织协作,整合专业资源,推动区域经验向全球治理转化。在人工智能议题上,他认为技术发展应同制度设计和伦理教育同步推进,避免治理失序。
针对青年参与国际组织应具备的核心能力,霍克希尔德表示,语言能力是基础,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是关键。他鼓励同学们学会倾听不同文化的观点,理解多元背景下的问题处理方式,有效调整表达策略。他强调,包容性是国际组织高度重视的核心价值,也是青年参与全球事务的重要素养。
刘浩教授在交流中指出,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就业、教育和治理体系,其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,还依赖能源、基础设施和制度生态的协同支撑。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议题,应注重跨学科知识融合,提升在多元认知体系中寻找共识的能力。他强调,数学思维和系统理解能力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。在机制层面,区域性和非政府间国际平台正成为联合国的重要补充,不同组织间的合作互通,为多边治理提供更多路径,也为青年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新的空间。
张宁理事长指出,当前国际人才培养在国际理解力、国际胜任力和领导力方面仍存在不足。中国青年在持续学习、技术意识、责任感和制度尊重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,也具备较强的团队融入能力。但在全球视野、多样性理解、专业能力的国际可迁移性,跨文化沟通和协作方面仍有待提升。他鼓励青年一代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能力,增强适应复杂国际环境的素质,更好参与全球事务。
国际创新组织学院人才培养情况
国际组织创新学院跨管理学(公共管理学、工商管理学、管理科学与工程)和法学学科招收本科、硕士和博士研究生,聚焦全球治理、国际组织运行、科技外交、可持续发展、航空航天、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极地治理等方向,构建以专业学习为基础、国际理解为核心、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学院坚持分层分类、差异化培养,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个性化方案。课程体系和全球顶尖高校接轨,涵盖多边机制、国际谈判、政策写作、外语表达和跨文化沟通等内容,强调专业知识和国际胜任力协同发展。国际组织实习实践贯穿各培养阶段,依托岗位推荐、专题项目和海外实训平台,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国际实践机会。2022年以来,学院组织本硕博学生赴联合国日内瓦、维也纳办公室,开展全球治理暑期课程,推进跨阶段联合教学,提升学生在真实国际场景中的实务能力。
通过专业基础训练、制度逻辑理解和实际问题参与结合,学院着力培养能够服务国家战略、胜任全球事务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。